钢铁是怎样没有炼成的

打杂的,图书馆管理员,废柴,悲观主义者

第一次听到「三年又三年」这句话是在电影「无间道」里面,黄秋生和梁朝伟在天台,梁朝伟向黄秋生抱怨自己一直在做卧底,原话是这么说的:「明明三年,三年后又三年,三年后又三年,差不多十年了,老大!」。后来黄秋生从天台上坠落了下来,杜汶泽手握着汽车的方向盘倒在了夕阳里,梁朝伟终究没有还是没有躲过宿命的电梯。黎明有一句台词说的非常好:「有些事,总是要有人去做的」。

后来我特意找了黄秋生坠楼时的那段音乐,那时候网络没现在发达,网站上的都是盗版音乐,只知道这首歌是冯曦妤唱的,有两个版本一个叫「三年又三年」,另一个叫「再见,警察」,对了,「我在那一角落患过伤风」也是冯曦妤唱的,就是非常火的那首步步高手机广告歌曲。

从小在我妈妈的严格管教下,我就一直非常有时间观念,但在高中之前,我对于「年」这个时间单位的概念并不是很清晰,直到高考的时候,我才意识到高中三年已经结束了,三年的时间过得这么快,我却一件事情都没做好。没考上好的学校,失去了苦恋的初恋女友,几位长辈也相机去世。三年的时间那么短又那么长,短的让我忽略了身边重要的人和事,长的让我觉得痛苦一直无法摆脱。

我最喜欢的一句描写时间的诗是:「知君仙骨无寒暑,千载相逢尤旦暮」,看到这句诗,是看到了一个故事,或只是一个人的背影,和白素贞,聂隐娘,洞庭龙女们扯上了关系。中国的仙凡爱情从什么时候开始?也许是刘阮入天台?总之缺乏好结果。小时侯读「聂隐娘」,读到若干年后女剑仙和丈夫相遇,只是相见甚喜,赠丸药测凶吉,而后挥别,终不留步。总以为那样不是人的感情,没有缠绵也没眷恋,斩断起来果真是剑仙手段。

时间是一个冷漠的衡量尺度,能活一百年的人望不到能活千年之人的背影,看着她或他载歌载舞而来,和自己一度相逢,终不能留住,依旧是载歌载舞的去了,再一回转千年已过。经过一千年你再回来,我的头发已经苍白,我的牙齿已经落尽,我望着你离去方向的双眼已经昏花,再看不清你的模样.我已经错过了那个开花的季节,经过一千年你的轻笑依旧粲然,你在树下婆娑起舞,而我不在逐你的舞步歌唱。还是没有好结果。

2007年和LN分开后,一直没有联系,直到2012年她打了我一直没有换过的手机号码,她说出第一句话的时候,我瞬间泪崩,原来这么多年我一直没有忘记。到了2016年,她结婚前夕,我们在高中学校才再一次见面,距离我们上一次见面已经九年了,仿佛什么都没变化,仿佛所有都已改变。我们两个一起去吃了最喜欢的牛肉丸子面,挥手道别,再见已不知是何年。

就像那个已经老掉牙的「东京爱情故事」,赤名莉香与永尾完治,在那个背向而行的游戏中,始终只有一个人回头。

2020年,我又回到了成都,站在熟悉的操场,想着08年5.12大地震之后那狼狈的一个月,转眼都十二年了。

将近十年没回过老家,确实一点想念都没。

毕业十三年,间歇创业三年,如此生活三十年,我们又还有多少个三年?

推荐指数:⭐️⭐️⭐️⭐️⭐️,每次我都会想到黄Sir的坠楼,以及充满阳光的午后,高中班级电脑播放的电影片段,我们男生在教室后面花式踢毽子。

最开始听的应该是国语版本的「爱情转移」,好像是徐峥演的一个电影,具体情节忘了,当时听着这首歌一直玩「Need for Speed:Most Wanted」,重复听了一个暑假。

后台听到粤语版本的更觉好听,但表达的故事意境却完全相反,粤语版本的歌词是求而不得,「爱情转移」却是一种飘离,犹如「燃情岁月」,也很配「爱情呼叫转移」这部电影。

推荐指数:⭐️⭐️⭐️⭐️⭐️,去了日本两次,没有去富士山,下次吧。

这两天在听歌的时候,偶尔循环听「一路向北」。

这让我联想到小时候,每天晚上都会特别期待CCTV-8连播两集的电视剧「正南方」,讲的是一个加拿大皇家骑警到美国之后的事情,帅的一比,这是我第一次认识到美国的英雄片模型人物。

后面再看到类似的人物,只有一个「24小时」里面的鲍小强,具体特征为:

  1. 能力强,吊打绝大部分人;
  2. 不废话,这是最重要的,尤其是对死对头,让所有敌人对自己有一个不达目的不罢休的认知,和现在很多弱智剧里面主角频繁圣母完全不一样;
  3. 目标明确,这点也很重要;

扯远了,完全是因为名字里面都带有方向而已,也是因为如此,我一直对南方颇有好感。

我有一个自驾去西藏、新疆、青海的心,却完全不会也没有兴趣开车。

经常对别人说「Just do it」,自己却拖延很多事情。

推荐指数:⭐️⭐️⭐️⭐️⭐️,听完这首歌,是不是每个人都会想起自己的茂木夏树。

昨晚狠狠哭了一场,突然就很想去死。

好累的感觉。

哭完收拾情绪,11点多锻炼了一圈。

人生的三个理想:

  1. 看一场Arsenal的球赛,已达成;
  2. 看一场Coldplay的演唱会,即将达成;
  3. 买一辆Porsche 911,现在看来没戏了;

明年看完演唱会,是不是就该告别了。

国庆假期放肆了几天。

没有坚持自己的锻炼计划,但是按照「私人健身教练」的锻炼计划,每天都有锻炼7分钟左右。

体重还在183左右,涨了4斤。

人生好难。

过的晕晕乎乎的,最后两天昏睡了两天,头更加痛了。

今天抢到了Coldplay的票,内场的,还行。

不过我真的有点坚持不下去了,还有1103天。

感觉这次去看Coldplay的演唱会,就是最后一次朝圣。完成自己心愿清单。

然后就去死。

没带止痛药,头有点痛。

Boss直聘上好多猎头素质太差,不回消息,哪怕候选人太多,最起码的尊重和礼貌要有吧?

想早点下班,昨晚应该锻炼的,今天补上。

「摘自微博,出处找不到了」

新冠的有效治疗药物有不同分类方式,比如根据病情不同阶段(非重症、重症、危重症)划分,或者是根据不同的使用目的(抗病毒、缓解炎症)划分。

这边我按照更加简单的一个分法——处方药和非处方药,给大家简单说一下。

一、处方药

处方药有几种,CDC批的主要有抗病毒药物和单克隆抗体药物。

  • Paxlovid:辉瑞,小分子抗病毒药物,用于成年人及12岁以上儿童,在家中口服;
  • Molnupiravir:默沙东,小分子抗病毒药物,用于成年人,在家中口服;
  • Remdesivir:吉利德,小分子抗病毒药物,用于成年人及12岁以上儿童,在医疗机构静脉输注3天;
  • Bebtelovimab:礼来,单克隆抗体药物,用于成年人,在医疗机构静脉输注 1次。
  • (其他还有一些药物,比如托珠单抗、巴瑞替尼等,但是主要用于重症和危重症患者,暂不展开说明)

二、非处方药

以上四种药物是直接对抗新冠病毒的,还有一些非处方药(OTC)不能对抗病毒,但是可以缓解症状,也是离普通人最近的药物。

这些非处方药一般是一种或者几种药物成分的组合,用于缓解不同的症状,比如头痛、发热、咳嗽等,而这些症状也会出现在新冠以外的其他呼吸道传染病上,因此可能很多人以前都有用过。

  • 布洛芬:非甾体类抗炎药,解热镇痛抗炎

  • 对乙酰氨基酚:非甾体类抗炎药(存在争议),解热镇痛抗炎;

  • 右美沙芬:中枢类镇咳药;

  • 愈创甘油醚:取痰镇咳药。

    单看其中一些名字,可能大家不是特别了解,它们其实是一些常用药的主要或部分成分。

  • 芬必得、美林(儿童用药):主要成分为布洛芬;

  • 必理通、泰诺林(儿童用药):主要成分为对乙酰氨基酚;

  • 艾舒:右美沙芬、愈创甘油醚。

对于大多数接种过加强针的朋友而言,即便感染,基本也是无症状和轻症为主,一般病程在一周以内,用药的主要目的是缓解症状,另外多休息、补充足够的水喝电解质也是很重要的

三、缓解症状

此外,还有一些非药物也可以起到缓解症状的作用,比如蜂蜜。

蜂蜜可有效缓解(1岁以上)儿童急性咳嗽,甚至效果不亚于右美沙芬。其止咳原理是蜂蜜的成分中有一大半都是糖,高浓度的糖水可以促进唾液分泌及呼吸道粘液分泌,提高气道的感觉阈值,从而减缓咳嗽的频率和程度。

再比如不同国家的老百姓生病时也有些常用做法,像用淡盐水或者稀释的苹果醋漱口缓解喉咙痛。这些做法并没有很严格的对照研究证实其效果,但是对有些人确实有效,并且由于没有什么明显的副作用,因此是可以尝试的。

以上提到的一些药物目前仍可在线下或线上药店购买。

最后,在任何时候都尽可能避免感染。戴口罩、勤洗手、注意通风以及避免人员聚集,这些物理防护手段始终有效,另外接种疫苗(加强针)可以降低感染后重症的风险,建议尚未接种加强针的朋友尽快接种,尤其是老年人。

看足球比赛总是很容易上头。

昨晚看阿森纳和曼城的比赛,本来阿森纳一切向好,结果全被裁判毁了,最起码不应该双标吧。

这不是本赛季第一次阿森纳遭受裁判的双标,更是不知道近年来第几次了。

罗曼罗兰说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我觉得有点太理想主义了,遇见不公干就完了,但是还是热爱生活吗?我觉得不一定。

赛后曼城球员还破防了,无语,等英超联赛调查完毕再说吧,是的,我很幸灾乐祸,我希望曼城被踢出整个联赛,虽然不怎么抱希望。

继续吧,life goes on.

今天唯一的好消息:Coldplay明年四月香港演唱会。

最近疯狂的在写BPSP给老板汇报,说实在的,来这家公司之前,我也不知道BPSP是啥意思(BP是年度业务计划Business Planning的缩写,SP是战略规划Strategy Planing的缩写)

战略规划当中几个特别要看的点:

  1. 市场体量;
  2. 规模效应;
  3. 马太效应;
  4. 市场集中度;
  5. 产业链;
  6. 先发和后发;
  7. 增量和存量;
  8. 高频低频;
  9. 入场时机

如何判断市场体量呢?

  1. 根据现有行业体量和增速进行拟合,但是要行业发展一段时间,这个方法才靠谱;
  2. 回到人类最根本需求,是否基本需求,是否可以分工合作,是否有必须的要素?比如手机的普及;
  3. 类比法,对比其他国家类似的解决方法,用他们的市场体量估算我们的市场体量;

规模效应

和人的个体的创意关系很大、和人的个体主观能动性关系很大的就没什么规模效应。

规模效应的曲线形状

指数增长的曲线是最典型的网络效应,即互联网的价值和节点数的平方成正比。微信是最典型的网络效应。

对数增长的曲线,随着规模的上升,规模到了一个水平后规模效应的增长变缓了,有这样曲线的生意一般是「双边网络且同边负效应」,外卖和淘宝是典型的双边网络,打车是同边负效应,你打到车了,其他人就打不到了。外卖的同边负效应好一些,所以规模效应就好一些。

线性增长就是淘宝,用户和用户之间没有竞争,所以淘宝的规模效应不大,会有很多竞争对手在。

规模效应的Scope

规模效应的scope说的是规模效应在多大的范围内起作用,比如全球性的规模效应,就是不论中国和美国的用户都会产生正向的用户体验,如果是一个城市的规模效应,就是说一个北京的餐厅和上海的餐厅一点关系都没有,这就是城市型的。有些是蜂窝型的,比如外卖,不管进攻还是防守,都是地面巷战。

规模效应曲线的参数

其实就是曲线的斜率,怎么把规模效应做到最大,本质上还是顺应人心,follow 用户 heart。

要素的规模效应

创新这个事情最深刻的规律就是创新的机会在时间上是不连续的,不是说你今天想做一个创新恰好这个业务现在就有创新的机会,所以大部分创业者就是当时有什么创新的机会就做什么事了,但即便如此我们也有下一个选择,就是在业务选定的情况下,哪些要素是有规模效应,哪些是没有的,哪些要素是反规模效应的,而这些要素里你的经营取舍,战略取舍,商业模式设计,管理取舍就非常重要了。

管理这件事有没有规模效应?管理是反规模效应,这件事很重要,知道了管理是反规模效应对你的商业决策和组织决策都有影响。那为什么很多公司还要管那么多人呢,因为业务的强规模效应抵消了管理的反规模效应的副作用。千万不要以为我多搞几个人就更强了,只要能把事干了,人越少越好。正确的逻辑应该是我搞了一个很好的业务,但是事情太多搞不过来了,迫不得以所以增加人手。

一定要看清楚自己的业务里面,什么要素有规模效应,什么要素没有。

马太效应

几乎所有的领域,大部分决策者都没有有效的信息、知识结构和判断方法做出独立判断,所以大家只能依赖专家或者从众因此产生马太效应。所以我们要尽可能抓住有规模效应的要素,尽可能减少反规模效应,尽快形成马太效应。

市场集中度

规模效应、马太效应、反规模效应是市场集中度的决定性要素。

产业链

每个产业链都有链主,链主才是这个行业里生存最好的角色,也在产业变革中是更有主动权的一方。比如电脑这个行业的链主是微软,如果你在这个产业链里不够强势,会导致在产业发生变化的时候你可能比较被动。

对一家公司而言,最好的情况是上下游的集中度都很分散,就只有你的集中度很高。

关于产业链有不同的理论,有一个叫微笑曲线理论,在一个产业里面生存最好的是处在最上游接近核心供应资源和最下游接近消费者的企业。沃尔玛和7-11就处于最接近消费者的地位。

先发和后发

在抽象层面人类是热爱创新的,在具象层面人类是恐惧创新的。

创新者和后发者的根本差别是创新者通常有思维盲区,而后发者思维盲区会小些。

增量和存量

衡量增量存量的一个标准就是渗透率,本质上是互联网的渗透率。在互联网生意里,增量存量的一个影响就是获客成本的差别。

存量市场也是有机会的,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在多大程度上和第一名做差异化。记住迈克波特三战略:成本领先、差异化、专注。

高频低频

互联网一个常用的策略就是高频打低频,高频APP打低频APP就具备优势。
如果做一个低频业务还保持竞争优势的话,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深入低频业务的产业链。

入场时机

如何判断和把握时机,但越重要的事情越难判断。其实即使是一个大公司,判断入场时机也并不会比小公司更容易。结论有2个:借用马克安德森的结论,如果你相信一件事早晚会发生,你就每3年试一次;只要你没有倒闭,就是早入场比晚入场好,但怎么扛住别倒闭这件事对大公司和小公司都很难。

另外一个大的判断是所有伟大的需求都一定会用错误的方法或在错误的时间点试过很多次

迈克波特竞争三战略

成本领先(Cost Leadership)、差异化(Differentiation)、聚焦(Focus)。

0%